扬善弘德 · 解惑明理 · 传播正能量
当前位置:
解放浙江全境和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来源:网络平台 | 作者:冯一品 | 发布时间: 2025-02-27 | 213 次浏览 | 分享到:
1949年1月中旬至2月,华东野战军前委在徐州贾汪举行了两次扩大会议,制订1949年的作战任务,为渡江南进后的战略步骤和战略规划作出了总体上的安排。在此期间,在中央军委的统一领导下,华东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下辖第七、第八、第九、第十4个兵团,其中的第七兵团被预定为解放、接管、警备浙江的基本武装力量。

解放浙江全境和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冯一品 中纪影业
 2025年02月27日 09:18

解放浙江全境和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图片


一、解放浙江全境

      1949年1月中旬至2月,华东野战军前委在徐州贾汪举行了两次扩大会议,制订1949年的作战任务,为渡江南进后的战略步骤和战略规划作出了总体上的安排。在此期间,在中央军委的统一领导下,华东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下辖第七、第八、第九、第十4个兵团,其中的第七兵团被预定为解放、接管、警备浙江的基本武装力量。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按照中央军委关于“七兵团进杭州,接管整个浙江”的命令,三野七兵团第21、22、23、35军向浙江挺进。三野八兵团第24军、九兵团第20、27军、十兵团第28军和二野三兵团第11、12军及五兵团第16、17、18军,也按照上级的战略部署,分兵数路相继进入浙江作战。1949年5月底,浙江大陆基本获得解放。

      从1949年2月解放三门县到1955年2月解放南麂山岛,解放浙江全境历时跨度长达6年。解放历程中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较为偏远的县或者最早解放,或者最晚解放。三门、松阳、玉环等3县因党的组织力量坚强、群众基础扎实、国民党统治薄弱等原因,在解放军渡江之前,最早获得解放。而解放大军入浙后,国民党残余力量逃离了主要城市和交通线,依托偏远地区负隅顽抗,妄图策应“反攻”。因此,在5月基本解放底全省后,仙居(7月5日)、宁海(7月5日)、象山(7月8日)、磐安(10月30日)成为浙江大陆最后解放的几个县。

      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解放过程总体上风卷残云,但部分地区历经了真正的硬仗、血战。不少沿海岛屿历经了反复争夺,其中舟山群岛的争夺受到了国共双方高层的最大重视。蒋介石极为重视舟山的战略价值,1949年至1950年期间四次到达舟山群岛督战。1949年11月初,解放军第21军61师在舟山的登步岛与国民党军展开一场惨烈的殊死搏杀。为击退解放军的进攻,国民党军出动了包括4个精锐的美械团在内的6个团,并有海空军的配合,解放军与之对抗的只有2个团,遭受到暂时的挫折,千余名指战员血染只有十几平方公里的海岛。针对国民党军陆续向舟山增兵的情况,中央军委决定:增调第23、24、26军和部分海空军参战,战役延至1950年6月底发起总攻。正当解放军前线部队的作战准备基本就绪之时,舟山的国民党军于1950年5月撤往台湾,解放军随即进占舟山。 

      1950年以后,国民党军残部仍占据20多处沿海岛屿,在台州大陈岛上设置了“浙江省政府”,经常出动舰艇、飞机和派遣人员,对沿海地区进行骚扰、轰炸、抢劫、偷袭。在做了比较周密和充分的准备后,解放军于1955年1月18日对大陈岛的门户——一江山岛守敌发起攻击。这是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联合协同作战,经一天的激战,全歼国民党守军1000余名。2月8日至25日,大陈等岛国民党守军仓皇撤逃。解放军乘胜出击,先后攻占了北麂山、大陈、渔山、披山诸岛,2月26日占领南麂山岛。


图片


      二、浙江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华东局为贯彻中央政治局决议,于1948年12月25日发出《关于执行中央准备五万三千名干部决议的指示》。并决定把中央分配给华东局的一万五千名干部的任务全部交给了山东解放区。华东局在给山东省委的《指示》中指出:“我们注意到目前华中的干部 特别缺乏,因此准备一万五千名干部完全由山东来负责。”

      山东省委接到华东局的指示后,立即召开省委会议,研究干部调集方案,确定1万5千名干部从山东省鲁中南区、胶东区、渤海区、济南市、昌潍区、潍坊市中调集。1949年3月,经华东局批准,南下干部纵队在山东临城成立,将1万5千名南下干部统一编为华东南下干部纵队。由刘少卿任纵队司令,温仰春为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德胜为参谋长,方忠立为政治部副主任。纵队下属四个支队:鲁中南区为一支队,支队司令员汪乃贵,政委张雨帆;华东局机关为二支队,支队司令赵毓华,政委王尧山;渤海区为三支队,支队司令周贯五,政委刘格平;胶东区为四支队,支队司令廖昌金,政委赵明新。

      根据中央的指示,华东局决定:一支队、三支队去接管浙江分配接管浙江的两个支队分别是:由鲁中南区党委组建的一支队,负责提供区级党政班子1套,地级班子10套、县区班子40套,组建8个大队。由渤海区党委组建的三支队,负责提供区级党委1套,地级班子5套、县区班子50套,组建4个大队。从此鲁中南区和渤海区的南下干部成为接管浙江政权的主力。

      1949年2月,七兵团在途中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安徽蚌埠成立了以谭震林为书记、谭启龙为副书记的中共浙江省准备委员会。根据渡江战役总前委的部署,三野第一副政委谭震林要统一指挥第七、第九兵团渡江作战,由七兵团政委谭启龙主管浙江省准备委员会的工作,负责接管浙江的组织实施,把华东局从山东调赴浙江的大批南下干部带到浙江,尽快做好分配工作。

      在南下干部入浙前,中共浙江省委筹委会就各地委书记、专员和县委书记、县长名单都已基本确定,省委对接管浙江各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班子组成,以及南下干部的分配方案也基本就绪。但是,计划总归还是计划,南下干部到达浙江后,省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对各地县以上的领导班子的调整仍在不断地进行。特别是华东局和省委在成立各地地、市、县领导班子时,都充分考虑到长期坚持武装斗争的当地干部,起用了一些当地主要领导干部。但各地的领导班子总体上是以南下干部为主,当地干部为辅。为了到达浙江后能迅速接管国民党的政权,省委在南下前就提前组建省委和省政府的工作机构,省委有: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调研室、秘书处等。省人民政府建立办公厅、公安厅、财政厅、文化厅、商业厅、工业厅、民政厅等政府部门。同时规定各地解放后,都要成立军管会,军管会为临时最高机构,首要任务是接管政权,维持治安,恢复生产。

      浙江省准备委员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组织对浙江省情的调查、搜集工作,以利于接管工作的进行。在各有关方面的通力协作之下,1949年4月24日——当解放大军的脚步刚刚踏上江南大地后不久、尚未进入浙江省境之前,《浙江省概况调查》(以下简称《调查》)就及时编印成册,送达接管干部和指战员的手中。《调查》分为四个部分:一、概况,包括行政区的划分、人口统计、国民党县级党政机构;二、经济,包括矿产、各县市主要特产品、浙江省九大特产(蚕丝、桐油、茶、棉、纸、火腿、酒、渔业产品、盐)概况;三、交通、金融、文化;四、各地风俗习惯,包括民性特点、风俗习惯、语言、当地主要人物,并附录有宁波、温州的工商业和浙江省一般应用的称呼。《杭州概况》另有专册,由华东局社会部组织编写。《调查》着眼于顺利实施接管工作,立足于接管后稳定社会秩序,迅速恢复发展生产,具有鲜明的服务于接管工作的特色,为北方干部了解浙江省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扫盲”作用,为迅速掌握环境、开展工作创造了有 利的条件。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浙江省准备委员会的工作结束。5月6日,以浙江省准备委员会为基础,结合了从事地下工作、敌后工作的中共杭州市委、浙东临委、浙南特委的中共浙江省委员会宣布成立。中共浙江省委建立后,不仅在其所属机构中设立党组织,还先后在省人民政府及其所属的委、办、厅、局和司法、检察、金融机关建立党组(党委)。在工会、妇联、文联等群众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中建立和健全了党的组织。

      1949年7月2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谭震林为主席,省人民政府设在杭州市。8月18日,省人民政府在杭州举行公开成立大会。此时,全省行政区域设置了除杭州外的宁波、温州2个省辖市;嘉兴、宁波、衢州、建德、温州、台州、丽水、金华、临安、绍兴10个专区,及嘉兴、湖州、衢州、金华、兰溪、绍兴6个专区辖市(县级)。在全省城镇、农村彻底摧毁了国民党政权,废除保甲制度,建立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县、区、乡各级人民政权。为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组织群众参加政权建设,协助党和政府克服困难,搞好工作,全省各地区还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适时召开了各界代表会议。1950年8月,浙江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杭州召开,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图片


作者简介:

                抗战子弟冯一品


善游天下